博士-区域经济学2012年版

日期:2016年03月01日 10:59 作者: 点击:[]

一、学科简介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特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经济活动变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和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促进特定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发挥各地区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政策体制安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人口增长与移动,区域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等),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本学科当前的研究重点包括:(1)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体系、体制制度安排与机制创新,区域间企业迁移和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对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2)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增长活力;(3)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机制;(4)区域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劳动力市场、城乡土地市场、城乡信用市场、人口迁移体制制度变革;(5)区域能源与低碳经济,老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城市等区域衰退的动力机制、反衰退保障机制与政策援助;(6)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体制制度安排;(7)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体制制度与统筹机制评价与创新;(8)区域开发与规划。

二、培养目标

(一)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二)具有宽广坚实的区域经济学及其转轨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关联学科的理论基础;能够应用区域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关联学科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原创性研究;能够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和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设计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体制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方案,充分论证其可行性,进行政策效应分析。

(三)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及其关联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撰写高质量的专业论文。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制3-5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学分要求:最低学分14学分。

四、研究方向

(一)区域经济理论

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融合创新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地整合并融会贯通中国传统学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和现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建立严谨的区域经济科学系列原理,正确地显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准确地衡量所有的要素、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性质和数量差异及其变动原因,适时地将原理体现在实际操作程式上。

(二)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机理。在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等原理指导下,实证研究中国及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探讨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规律。

(三)区域能源与低碳经济

研究区域能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条件和运行操作要领。分析区域低碳经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碳交易及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投资发展路径。优化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探讨自主创新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中国能源安全和新能源发展对策。

(四)城乡经济

研究城乡经济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问题,探讨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层次上对城乡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从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入手,借鉴国外经验,寻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改进相关理论方法,深入进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制约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重点从“三农”问题、区域工业化、区域城市化、区域市场发育、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农村金融深化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探索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提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路径和对策措施。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制3-5年,要求至少取得14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12672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2543001

学术报告与讲座(工商)

32

2

要求每位研究生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和基层学术组织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确认)

12682001

博士一外英语

96

6

根据入学考试语种选择一种

选修课

12543012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

32

2

根据导师意见选择其它相关专业课程

12543013

经济博弈论

32

2

12543014

决策与评价方法

32

2

注:跨学科录取的学生加修一门课程 , 2学分(由导师自行指定课程,不计入所要求的14学分)

六、学位论文工作

(一)文献阅读:开题之前应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要求撰写文献综述报告,要求综述报告较全面地反映研究现状并指出尚待解决的问题。

(二)开题报告: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后,应完成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应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开题报告至少有3名博士生导师参加。开题通过后,方可继续完成博士论文工作。

(三)中期检查: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一年左右进行中期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是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已取得的理论成果或有价值的试验数据等。由各学科或导师所在基层组织3-5人的专家小组负责对本学科博士生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的形式可结合博士生的学术讨论或专题研究报告会进行。

(四)发表论文: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博士研究生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发表论文的档次应符合《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量化标准(2012年4月版)》要求,且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博士学位论文有相关性。

(五)学位论文: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所涉及的研究课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具有明显的创新之处。学位论文应有文献综述,并做到结构合理、观点正确、资料详实、结构完整,符合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排版要求。

(六)答辩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正式答辩之前,应首先确认是否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开题报告、满足发表论文量化标准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工作等;达到上述要求并通过预答辩者,按照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的要求,提出正式申请并填写有关申请博士论文答辩材料;有关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组成答辩委员会及进行论文答辩等工作环节,将严格按照《东北大学研究生授予学位的工作细则》进行。

(七)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职学位进修)应严格按《东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位实施细则》进行。

七、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详见附件1(《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及附件2(《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认定的国际学术期刊目录》)、附件3(《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认定的国内学术期刊目录》)。

 

上一条:201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计划

下一条:2014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

关闭

回到顶部